
如果说当年的工程师队伍至少是勤奋而饱满的,那么在我2012年回到Nokia的时候,看到的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2012年的诺记已经在风雨飘摇之中,而我看到的是:工程师数量翻了将近10倍(以RF队伍为例),但是产品数量没有变化。忽然间蹦出了很多“component owner”,也就是专管某个主要器件的人,负责更新版本,与供应商保持同步等——我无论如何想象不出来这究竟有何用处,而且在我的心目中,这难道不应该由设计工程师自己全权负责么? 每天工程师们看上去也很忙,因为他们身陷于自己或者别人创造的会议中——说会议是“创造”出来的一点不为过,我曾经在很多个这样的会议中躲起来打瞌睡,因为内容要不就是我不看也知道、或者是开完了P用没有。 问题是多数工程师乐此不疲,似乎他们逃离了实验室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那时候我经常累了就在几个实验室间走走,发现尽是外包员工和几个新人,老工程师们都已经很少在实验室现身。 更多的工程师们干脆改行做项目经理。说起项目经理,诺记的项目经理数量之庞大乃是世间罕有,而且有时候能从同一个职责分出好几个位子来,所以这也成了多数工程师的“上升”途径。 那时候诺记的研发队伍给我的感觉,就是人浮于事——各种开不完的会议,各种漂亮的会议记录和excel表格,但一到工作上,就变成举步维艰。 这时期的Nokia工程师中,真正追求技术的也越来越少,愿意追究细节的越来越少。而于此同时喜欢搞“高大上”的越来越多,动辄以“创新”为名做一些听起来很响亮实际上无甚水平的东西。 一言蔽之:工程师群体异化了。
我对工程师群体的这种变化是有心理准备的。 从大环境上看,工程师团队的退化是通病:彼时ASB(阿尔卡特上海贝尔,我只能说这个缩写取得真好,至于后来跟Nokia合并之后产生的NSB更是其中翘楚)做一个PA要七个人,连一个环形器都要专人负责,真是叫人大开眼界。而臃肿化的工程师团队往往效率更低——因为“正事”太少,所以各种原本就素质低下的败类就开始玩各种幺蛾子,引发各种逆向淘汰。这样的事情在晚期诺记屡见不鲜,这些人做人的底线也一次次被刷新,叹为观止。 而工程师在研发队伍中的地位低下也是重要的诱因:Nokia有着非常庞大的项目管理线,有很多项目管理人员对工程师缺乏尊重。应该说在传统的三线发展中,项目管理线应该是与技术线平行的,但是在诺记,它们平行而不平等;多数项目管理者,无论官阶大小,都视工程师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劳动力,惯于用“xxx之前必须要完成yyy”来下命令以显示其“管理者”地位,但是出了问题却又因为怕负责任而把工程师扔出来顶包——我当年因为在会议室里跟项目经理拍桌子吵过架,所以后来成为人人欲诛之而后快的刺头;不过让我重来一次,我应该会选择直接掀桌子。 工程师团队的异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昭示着Nokia的末路,当时即使不被MS 收购,以当时的研发团队也难以为继了。作为科技企业基石的工程师群体衰败退化,无异于抽心一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