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增长的极限”第二篇,这次我们的目光聚焦到近距离无线通信上来。
近距离无线通信,包括最近方兴未艾的NFC(君不见Apple Pay终于入华)、Bluetooth(BT)和WLAN(802.11系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在中国最早兴起的是BT,然后是WLAN,最近才是NFC。

0
0(2)
0(3)
一般来说,做WLAN的厂商都会把BT也包着做了。虽然说在2.4GHz频段上带宽基本重叠,但是实际上两者的协议核是分开的,也就是说在芯片级别上是两个不同的基带处理器,唯一可以共享的就是RFFront-End。


BT的兴衰
0(4)
0(5)
0(6)
大概十年前手机上带BT已经是很高级的功能了,彼时手机之间传输数据最常用的方式还是BT和红外(这个功能现在大概已经成为过去式了)。那时候高校里老师还经常做BT的项目,包括协议栈实现之类。如今因为速率的限制,BT真正用在数据传输上已经逐渐式微,但是它找到了另一个发展方向:低功耗。BT LE(BluetoothLowEnergy)就是如此应运而生的,对于需要“保持连接”的通信(譬如你的智能手机与手表),BTLE是最适合不过的协议。
所以BT的需求始终存在,不像红外或者FM收音机这些曾经在功能机时代必不可缺的功能最终在智能机时代趋于消亡。但是BT的瓶颈始终在于它的速率,在这个家用硬盘容量动辄以TB(TeraByte,不是淘宝)计算的年代,BT进化到4.0版本,EDR也就只能支持3Mbps的速率,用用无线耳机还行,传视频显然已经力不从心。
BT从物理层或者硬件上已经很难在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革新,但是利用它低功耗的特点,在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真正到来的时候,它也许会有新的机会:BTMesh。小型化、低功耗、基于固定或慢速移动场景、短距离——这些都是BT最擅长的领域;然而这取决于IoT的普及——就好比你几年前买了一支神创股票,从几百点一直磨到一千点用了好几年,但是假如你不离不弃的拿住,也许一年就可以给你从一千五百点涨到四千点。就看你熬不熬得住了。


WlAN迎来新机遇
0(7)
就像前文所述,谈BT不谈WLAN是属于耍流氓。事实上WLAN也是现在无线通信领域不多的亮点之一。
WLAN的进化始终是立足于以取代固定网络为目标的,唯一的例外是802.16系列——以作死的方式挑战3GPP,号称“宽带的移动化”,结果是做出一大堆WiMax的烂尾网络;典型的如Sprint在北美的B41频段,结果是孙正义在收购Sprint之后花大价钱全部升级成为TDLTE——当然现在看来还是赚了,因为虽然WiMax赔了钱,但是拍卖来的频段升值可是大大的。
而稳稳当当发展的802.11网络则是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从802.11a/b分别支持2.4GHz和5GH,到802.11n支持双频和MIMO,而802.11ad直接开启60GHz的广阔频段——这样的高频率没法用在移动通信里,但是作为室内覆盖正好,而其可用频谱资源则足够秒杀现有各种移动通信制式。
现在我们的家里必然都会架设一台无线路由器,高级一点的会用上带着一对“兔耳朵”(其实就是双天线)的型号;出门吃饭,到了饭馆里总得问一句:“有WIFI吗?”或者商家直接就把WIFI用户名密码直接的或者通过二维码双手奉上。
0(8)
华为有个“首席网络架构师”,搞了个PPT吹Small Cell,贬WIFI;我觉得吧,华为内部斗的很厉害,这个PPT是弄出来搞他们内部竞争对手的也说不准。但是只能说那个PPT基本上属于假大空,按照我美国搞研究的一哥们的说法,从理论上算,室内分布上2.4GHz WIFI直接干飞Small Cell是没有悬念的。如果真要诛心,只能说华为的直接利润还是更多来自于移动基站建设,而不是门槛低太多、谁都可以干的WIFI室内分布。
相较于LTE-U开始图谋unlicensed band,802.11系列的发展则是向着两个方向:802.11ah朝向低频率(低于1GHz),主攻IoT——谁都知道低频段传播性能好,相对更低的功率就可以做到更广域的覆盖,不图高速率,而是以“万物互联”为目标;802.11ad朝向高频率(60GHz),更多的频率资源,直接指向室内分布。
802.11硬件实现的门槛相对较低(相比3GPP系列而言),所以国内厂商做的也很多——利润率自然上不去。
就现在而言,做WLAN/BT系统的厂商已经逐渐集中,Broadcom自然是其中翘楚(且不说802.11很多协议都跟Broadcom有关系);原本能称得上技术先进的还有一个CSR,不过已经被Qualcomm收购。老牌厂商里TI和Freescale也有产品。
这里要来说一说Qualcomm:Qualcomm之前自己就有WLAN/BT产品,而且与自己的basebandprocessor集成;后来Qualcomm收购Atheros,居然因此搞出了个倒退的产品——外挂WLAN/BT baseband的枭龙810,而这个外挂的WLAN/BT baseband就是源自Atheros。我一直认为Qualcomm收购Atheros是个失败的案例,但是之后它收购CSR则是一笔好买卖。CSR的专长是BT,它的BT Mesh很可能是将来IoT的互联技术之一。
IoT现在被热炒,但是真正广泛使用的产品聊聊无几;我估计随着IoT的发展,也许BT Mesh和802.11ah将会遇到新的契机


NFC另辟蹊径
NFC是近年才出现的事物,当然很多先行者譬如诺记,在自己的机器上很早就推出了NFC功能,但是用处基本上限于设备配对——因为NFC的速率确实太低,424kbps的速率在如今确实不堪用。
我觉得,苹果是真正找到了NFC的正确使用姿势——ApplePay。

对于NFC的用处,我一直认为支付是最适合的:要求近场,所以具备私密性;无需接触,提供便利性。其余的厂商要么拾人牙慧,要么干脆没有找到其合适的使用场景。

NFC频率是13.56MHz,如今不用等Apple Pay入华,公交地铁上已经开始普及NFC检票了
0(9)
0(10)
说起频率,当年中国移动干了件很二的事情:强推2.4GHz移动支付(中兴通讯子公司国民技术就靠这个起家的),结果到今天被纷纷关闭,回归到NFC技术上来。中国移动干过的这种事情不止一回,当年推飞信、CMMB,到最后都被证明是失败之举——只能说作为一个运营商,无论你的体量多大,都并不代表着你可以强推一种并不成熟或者并不好的技术,尤其是在自身技术水平相当有限的情况下。

       NFC技术在射频上并无奇技淫巧,主要是天线设计的优化(最常见的就是线圈)以及安全模块设计(执行支付功能)。从现在的情况看,可以不夸张的说,NFC的市场规模将取决于Apple Pay的发展。


 

一句话点评
相比传统的高富帅行业手机和基站,可以说近距离无线通信一直是在不愠不火的发展,一来是由于门槛相对低所以利润率也就低,二来一直作为“辅助通信手段”扮演配角而不是主角。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港片还是美片,银幕寿命长的都能让人记住脸的都是那些万年老配角,主角倒是一茬一茬的换,稍不注意就成了明日黄花——大概通信制式也是这么个道理。
猪头是头猪

80年代人,射频攻城狮,闲时爱好码字儿,喜欢即兴发挥,也擅命题作文。现为FindRF特约专栏作者,自己也经营着一个低产微信公众号“猪头是头猪”(没错,正着念倒着念是一样的),公众号ID:Huey-Dewey-Louie(没错,就是唐老鸭的那三个侄子)。

 

评论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requ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