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牵涉到天线设计上三个概念:电长度,谐振和效率。
所谓电长度,形象的说就是“天线的导体长度,与某个特定频率信号波长的比值”。在传统的偶极子/单极子天线中,天线要能有效的将信号辐射出去,电长度需要至少达到信号波长的四分之一(单极子天线)。当然这样对手机天线是不现实的——对于700MHz左右的频率,波长40cm,四分之一波长也需要10cm。在做电长度分析的时候,天线的馈电点和接地点是电流腹点(振幅最大),而开路点是电流节点(振幅最小);两腹点之间/节点之间的距离,是半波长的整数倍,腹点和节点之间的距离,是四分之一波长的整数倍——请记住这个结论,后面分析的时候用得到。
谐振,按照我们工程师最直观的标准,就是当自由空间天线接在网络分析仪端口上的时候,回波损耗(RL)足够低。用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此时天线与自由空间组成了一个在特定频率上谐振的电路,能够容纳这个频率的信号通过(实际上就是辐射到自由空间中去了)。
效率,这是最值得关心的。在天线辐射的过程中,有多少功率是真正发射到辐射场中去了,又有多少功率是损耗在辐射体上(导体损耗、介质损耗等等)——前者才是我们需要的部分,而我们优化天线设计的目的也是不断的增加前者的比例。
很多年前我在毕业论文里做天线设计的时候,还总是抓住电长度和电流程的概念不放。事实上在手机天线设计里,很多概念是不适用的,譬如我们学生做天线总是要先假设一个“无限大理想平面”作为地平面,但是手机PCB的尺寸已经与信号波长相仿,显然不可以再用它作为地平面来分析——手机PCB不是地平面,而是辐射体的一部分。
当然足够尺寸的“纯净”天线辐射体永远是必须的,否则无法拥有足够的辐射效率;而所谓“纯净”的天线辐射体,就需要净空(clearance),即三个维度都必须与金属(包括PCB地)保持一定距离。为了这个净空,绝大多数手机都有个相对而言比较大的下巴——反正要摆实体/虚拟按键,再多给点提供出净空也不是大问题。


发现没有,它们的金属边框天线都有断点。
公孙玉龙说它家的T2“没有断点”,“工匠精神”哦!
最早出现的事件就是iPhone 4的“天线门”,在wiki上依然可以找得到:(下方二维码即时相关链接哦)
然后是Lumia 925的“天线门”,MS的官方blog上也有痕迹:
https://blogs.windows.com/devices/2013/05/23/aerial-view-the-lumia-925-antenna-solution/
依据这篇文章,iPhone 4S开始使用天线智能切换技术。这里干脆有个中文的版本:
如果说金属边框天线是外化的天山折梅手,那么天线智能切换就是内在的小无相功,外在招式得到内力催动,便可成就上乘武功。
你也不得不佩服苹果的技术能力,这家做电脑出身的公司,愣是把无线黑科技一个又一个的推向市场而且大卖。


这块部分诚然有扬声器等器件,但是大部分手机也都是把扬声器等器件放在这里的,然后在同一片地方做出性能优良的FPC天线并不是罕见的事情,譬如华为P8 Lite:
T2的B-cover不是金属的,做这样的FPC天线应该不是难事,但是它没这么做,至于是情怀还是能力我不知道,不作评论。
80年代人,射频攻城狮,闲时爱好码字儿,喜欢即兴发挥,也擅命题作文。现为FindRF特约专栏作者,自己也经营着一个低产微信公众号“猪头是头猪”(没错,正着念倒着念是一样的),公众号ID:Huey-Dewey-Louie(没错,就是唐老鸭的那三个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