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来自基于60GHz 频段的802.11ad。与2.4GHz 和5GHz 两种频段相比,802.11ad具有更宽的信道来实现高达7Gbps 的传输速率,以支持各类先进的应用。目前英特尔、高通、SiBEAM等都推出了集成802.11ad 的芯片组。
第三方面,来自基于高频雷达的汽车辅助驾驶。随着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未来高频雷达技术在汽车驾驶上将成为最核心的传感技术之一,将带动从材料、芯片、天线、测试测量、系统集成等相关配套产业链的发展。

上面的话提到的技术,5G、手势互动,无人驾驶的汽车雷达,核心都是一个词——毫米波技术。加之上一次编辑让我聊聊有关行业的话题,那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毫米波技术。毫米波技术主要分为几个方面:
首先是毫米波应用,其次是毫米波测试设备、最后是毫米波芯片。
首先就是新一代通信系统-5G 系统。

5G 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毫米波技术。由于毫米波波长短,因此发射和接收模块可以做的非常小,集成度也容易做的很高,特别适合使用MIMO 架构,因此特别利于实现容量扩展。此外由于波长短,因此毫米波通信的方向性特别好,有利于做3D 波束成型技术的实现,就是天线可以实时跟踪不同的用户。当然,毫米波用于局域网内的宽带通信也是研究的热点。
除通信外,另一毫米波的主要应用场景就是汽车雷达。

这个是德国和日本的强项。典型的就有博世公司、大陆集团。下面是关于毫米波雷达的一篇介绍性文章,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 。
http://auto.hexun.com/2014-12-04/171104685.html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德国的毫米波雷达主要集中在24GHz 和66GHz,但是在国内,据说是由于刚刚开放相关频谱资源的原因。主要的研究工作集中在24GHz,66GHz的研究还比较少。目前国内的工作主要是使用英飞凌和TI 这类半导体厂商的芯片为基础来开发设计产品。总的来说,目前的应用技术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并且大多数公司规模也比较小,但是差距通常不大。据笔者知道,有些团队的技术实力还是很不错的,产品的性能也相当不错。
最后一个比较热的方向就是利用毫米波做手势识别,典型的就是Google 做的这个东西。


其实用毫米波做这个技术的研究已经有好几年了,至少3 年前我记得MIT 的一个教授就在从事这个方向的研究。这个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还是和传统的毫米波雷达的工作原理基本一样。结合全新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并用于新的方向,目前来看,在游戏领域的应用应该还是比较有前途的。国内是否有团队从事该方向的研究就不是太清楚。

毫米波的测试设备,就笔者所知,基本被欧美的厂商(其实就是传统的K公司和R公司)所垄断,国内的仪表产品据说性能一直比国外产品有较大差距。甚至在高频段就没有相关的产品。这个方向,国内和国外在技术上确实是有一代到两代的差距。

毫米波芯片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IC 厂商。第二个是工艺。这两个应该是半导体行业的同学来介绍,我简单说一下我了解的情况,供大家参考。其中,国内能做真正意义上的MMIC 产品的可能只有极少数的研究所,其产品估计也只是供军方使用,民品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需要说明的是,毫米波芯片是受巴统管制的,因此很多产品的渠道是不合法的,这个估计做芯片代理的兄弟都清楚。国内的追赶工作还是比较艰巨。再说说工艺,以前毫米波主要是基于GaAs工艺,但目前有被GaN/SiC的工艺有取代的趋势。据说国内军方的SiC的工业不错,但笔者没有见识过,不发表言论。不过国内近几年对GaN的研究和投入都很大,因此我倒觉得在这个方向实现技术突破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当然相关具体的细节还是有半导体行业的同学介绍比较合适。
最后说说目前的毫米波的国内研究现状。由于之前的毫米波技术主要用于军方,因此国内主要的毫米波研究实力集中在相关研究所,比如14 所,54 所,29所,10 所。相关高校也有一些团队从事毫米波技术研究。但是由于毫米波技术本身的难度,特别是工程化的难度,因此相关高校的研究偏理论和技术验证较多,而偏实际产品(毫米波产品)开发的能力较弱,这点比不上研究所和相关公司(实际上国内毫米波公司大多数都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出来的创业行为)。当然,如果产品的关键技术是算法,那高校应该还是很有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