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3a5d78586fcdd99e27d853e3169f55-sz_21628.jpg@1l_640w

萨德系统全称“末段高层区域防御系统”(THAAD),是一种车载可机动部署的反导系统,也是当今世界唯一能同时在大气层内外拦截弹道导弹的陆基系统。

那为虾米萨德这么厉害?

一、它防护区域大。“萨德”系统射程达到300公里,可以防御半径200公里的广大区域。另外,它的拦截高度范围广。“萨德”的拦截高度达到40~150公里,这一高度是射程3500公里以内弹道导弹的飞行中段,以及洲际弹道导弹的飞行末段。它的生存能力强。“萨德”可以通过陆海空平台快速运到所需的战区,并能进行公路机动。发射车从装弹到完成发射准备时间不超过30分钟,完成作战准备的拦截弹在接到发射命令后几秒钟内便能发射,并且可有效躲避对方的打击。此外,“萨德”系统的X波段相控阵固态多功能雷达(恩恩,这个我们感兴趣,X波段搞射频的都知道是8-12.5GHz)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强的陆基移动雷达,探测距离达500公里,对发射中的弹道导弹探测距离达2000公里以上(中国中东部的航天、导弹发射与部属都会在其监控之下)。想想就脖子冒汗,这是睡觉的时候边上也装了一个监控啊。。。

而且对于我们的看家本领弹道导弹来说,萨德可能会抵消我国弹道导弹作战效能。一旦“萨德”系统与“爱国者-3”协同作战,将使驻韩美军的现有反导保护半径扩大10倍(啥个概念,恩,那基本上就是大半个中国都在里面了),驻韩美军对来袭导弹将有高达三次的拦截机会。作为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萨德”系统必须接受美国早期预警体制和太平洋司令部的控制,可对我国发射的飞越朝鲜半岛及其附近的导弹进行拦截,有效保护美国本土、关岛、冲绳及西太平洋地区航母舰队等重要目标。这将大大提高美国在东北亚的弹道导弹拦截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核反击和报复性战略威慑能力,使我国弹道导弹面临“威力贬值”的风险,使美国获得单方面决定性军事优势。

二、战略意义上来讲,一旦“萨德”系统入驻韩国,将是美军第一套部署在美国境外的完整“萨德”系统。该系统对中国战略安全利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使东北亚战略安全失衡。“萨德”系统进入韩国,将会立即改变半岛的战略态势,使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并促使日本跟进仿效,成为中国周边战略安全的重大隐患。该系统能与美日导弹防御系统联网,构建起美日韩导弹防御一体化的完整链条,形成“爱国者”-3、“宙斯盾”和“萨德”组成的陆海双基、高低空双层反导“防御罩”。这必然会进一步强化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支配力,使东北亚战略攻防能力陷入失衡状态,使美日韩成为对抗中国的亚洲版“小北约”,从而引发东北亚局势新的紧张,对国际安全和战略稳定产生破坏性影响。

8a607cbd6c8caa1b2745d0906735d9d2-sz_246429.png@1l_640w

因此,针对韩国部署“萨德”系统,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反击。网络上有两张经典图片:

0694255c93e66d8c23c219058df5c49e-sz_121301.png@1l_640w

看到这里,我们就欣慰了。我兔对于萨德的反制,还是有不少后手的,经济外交的我们且不谈,主要谈技术,我们必须是有干货的不是?

一、进一步增强导弹攻击能力,介个就是妥妥的火箭军的份内工作了。可借鉴俄罗斯试射“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的做法,适时进行东风系列导弹试射。针对“萨德”系统有限的导弹防御能力,中国可采取饱和攻击方式,使“萨德”系统防不胜防,必要时可直接打击X波段雷达及相关设施。还可使用远程火箭炮从海上打击“萨德”系统,或使用巡航导弹和潜射导弹攻击等方式,并采用机动变轨和释放诱饵等突防措施,降低“萨德”系统的拦截能力或使其“自废武功”。嗯嗯,东北的火箭军,任重道远哪。

二、是在靠近韩国方向部署能够干扰X波段雷达的电子设备。介个真的可以?

雷达界号称有句行话,“没有干扰不了的雷达,也没有对抗不了的干扰。” “萨德”系统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眼睛”——X波段AN/TPY-2火控雷达,干扰掉火控雷达萨德估计就瞎眼了。

实际上美国2005年卖给台湾的P波段(230MHz-1GHz)铺路爪雷达,平均功率150KW,号称能够发现3000公里外飞行的高尔夫球,台湾在花费四百多亿新台币部署完成后,结果被大陆的电子干扰秒杀成了瞎子。铺路爪雷达(P波段)和萨德雷达(X波段)的工作频率不同,故对抗铺路爪的技术不能直接拿过来对抗萨德,但,干扰技术都是相通的。

X波段雷达带宽不大,使用多台老式远程雷达对其进行大功率持续干扰,可使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为此,可在靠近韩国方向部署相应雷达设备,必要时对X波段雷达实施干扰和压制。如果陆基干扰效果不佳,考虑弹道干扰也是可以的。至于干扰得如何,估计这个很大可能就要看亚洲第一大所的工作成绩了(不明白俺就不展开讲了哈)。

 

 

评论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required